袁运生:重建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体系

日期:2019-08-18 11:06来源:将军画室阅读:0

8.18南通日报
  8月18日《南通日报》A1版
 
  四十年来,他初心不改,始终坚定地探索着中国艺术的自塑之路,令人仰之弥高。
 
  天生反骨,他用裸女壁画敲开华夏艺术的自觉之门;画笔不辍,他以山海传说彰显华夏艺术的个性气质。四十年来,他初心不改,始终坚定地探索着中国艺术的自塑之路,令人仰之弥高。
袁运生
  人物名片
 
  袁运生,1937年4月4日出生于南通,曾就读于南通中学,196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前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在位于昌平区平西府村的画家大院里,有着与世隔绝的乡野图景。山楂树弯折如拱门,两座石狮子威严待岗,爬山虎布满的高大厂房建筑中,82岁的袁运生正在创作北京大兴机场的新壁画。
 
  新壁画的画面上,遍陈着一些裸体人物形象,这在如今看起来稀疏平常的人体艺术,当年却备受争议。40年前,由袁运生创作的那幅高3.4米、长27米的首都机场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甚至惊动过国家领导人。
 
  时值1978年,袁运生从云南写生回来,带回了一批白描稿,这批画作引起了美术界的注意。他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电报,受邀参加机场壁画创作。这也是1949年后,美术工作者第一次大规模的壁画创作。受到傣族开放自由的状态启发,袁运生在壁画上创作了三个裸女沐浴的形象。当时反对的人主张修改,袁运生不肯。1979年年底,有人以中国美协的名义专门组织过一次现场批判会。“最后,是邓小平同志亲自看过壁画,然后他挥着手说‘我看可以’,这幅画才得以被保留下来。”
 
  海外新闻媒体曾这样报道:中国在公共场所的墙壁上出现了女人体,预示了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开放。袁运生说,“在全世界都很普通的事情,在那个时候的中国却会受到批判。所以,中国艺术必须要过人体这一关,尤其是公共建筑,不然中国永远觉得好像画人体就是件不得了的事情,老迈不出去这一步。”
袁运生教授
  即便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肯定,仍有人抓着机场壁画一事不放。1982年至1996年,是袁运生在美国访学的14年。走出国门,接受中西方艺术的更深冲击与交流,他的体内孕育着一种对艺术自由创作探讨的新希望。
 
  40年后,作为北京大兴机场壁画创作者中最为年长的袁运生,将以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为内容创作八幅壁画,目前已经完成了两幅。正在创作的第三幅壁画是关于“共工怒触不周山”和“女娲补天”的,他选择了素描画法。画面上,袁运生凭借想象将共工形象放大,万千民众匍匐、各种人体铺陈,线条酣畅,画面恢宏,震撼人心。
 
  之所以另辟他径以素描为表现方式,是因为1983年袁运生曾为美国波士顿的塔弗茨大学创作过同样内容的一幅壁画《红+黄+蓝=白?》,那幅油画长15米高4米。画作一开始展示于学校图书馆,后被放置在仓库,直至2017年校方再次将其拿出对外展览,袁运生也被特邀前往美国参展。历时三十多年,中国的神话故事依旧聚焦了万千海外民众的目光,生发着神秘而悠久的艺术共鸣。
 
  “我不想重复自己,所以此次为北京大兴机场创作时改用了素描画法,而且这些年我看问题的想法也有了改变,随之在画面细节上做了不少处理和变化。”袁运生抽着烟站在新画作前,有思考也求变通。
 
  时光无意,40年倏忽而过,袁运生也成就了传奇般的艺术人生。1996年从美国回到中央美术学院任教至今的他,创作不怠,倾力教学。“过去我们用的教材都是西方的,都是希腊罗马雕刻这些东西,但我觉得中华文明历史悠久,远超西方,我们完全可以摆脱西方体系来重建一个中国自己的高等美术教育体系。”
袁运生指导工作
  国务院有关领导非常赞同他的想法,特批了两千万元经费。为建立属于中国自己的美术教育体系,从2001年起,袁运生带着他的学生们夜以继日奔忙,在全国各地寻找可以纳入教材的素材,“其中牵涉几个方面:青铜器、古代石雕绘画和书法,把它们当成基础教学的教材,我们再也不必跟着西方走。”
 
  他身体力行地改变着约定俗成的教条,扭转着身边教育者们既定的目光,在无数中国艺术学子的心中播下了个性的种子。
 
  来源:南通发布新闻客户端
杭州十大画室杭州美术高考培训 杭州美术培训 杭州画室培训 杭州美术高考培训机构 杭州美术高考培训班